亮點報導
Highlights

不只是小米!生農學院實驗林團隊攜手久美國小復育布農小米品系

     

       臺大實驗林共榮計畫與信義鄉久美國小合作,復育當地布農族小米品系。並在2021年12月23日的進倉祭活動中,將復育成功的小米品系贈予學校,已以期達到社區共榮之願景,更期待透過教育能讓布農族的孩子尋回文化的根。

 

本校生農學院小米復育團隊贈予28種信義鄉小米品系給久美國小。左起為臺大農藝系林彥蓉教授、久美國小Savungaz Tanapima校長、臺大實驗林鄭森松組長。

 

 

       生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蔡明哲處長與農藝系林彥蓉教授、生傳系邵恪玄博士,帶領林管處團隊復育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的小米品系(種原),協助當地族人,將已消失許久的布農族小米品系,重新與布農文化連接,完整當地社會文化脈絡。

       小米對布農族來說不僅是賴以維生的作物,更代表著其獨特的耕作方式與歲時祭儀的展現,布農文化與飲食更形塑出當地獨特的小米品系。然因日治時期理番政策與現代經濟農業等影響,使能體現布農文化的小米消失在布農社會中。且因與文化斷裂時間過久,無論是地方原生品系的保存或小米栽培技術的傳承,兩者在現階段都有實務上的困難。

       幸而有國家作物種原中心(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Center)的前人學者,留有28種信義鄉小米品系。又因種原中心保種的種子相當稀少,需謹慎復育,小米復育團隊便透過實驗林共榮計畫支持,先於臺大農場與實驗林苗圃繁殖小米種原。除了種原的復育外,更訪談布農族語專家與部落耆老,將這些地方品系過往的使用脈絡和文化意涵與小米連結,賦予小米更深刻的責任。

 

農藝系林彥蓉教授(左起一)、生傳系邵恪玄博士生(左起二)和農藝系學生麻亞.伊斯南冠(右二)訪談部落人士,採集信義鄉小米品系相關原住民族知識。

 

 

       繁殖足量種子並理解小米對信義鄉的意義後,團隊更透過臺大與地方小學的合作,將種子帶回於2019年轉型為實驗小學,並以小米文化為課程主軸之一的久美國小,使地方品系重新鑲嵌回當地社會。

       久美國小師生除了在校內小米田栽植小米外,更透過課程學習與小米相關的原住民族傳統祭儀。此次生農學院小米復育團隊除了贈予久美國小信義鄉小米品系種子,也計畫在後續與校內老師合作,蒐集小米相關的原住民族地方知識,發展相關的課程與教材,延續此次活動將小米鑲嵌回地方社會的精神,讓學子在栽培傳統作物的過程中,培養對部落文化與自身的認同,建立「走出部落的能力,走回部落的情懷」。

 

Group of NTU College of Bioresoureces and Agriculture help Bunun's find original millet back 

回上頁